新華社
如果說這是“傻子”,那我是甘心愿意做這樣的“傻子”的。革命需要這樣的“傻子”,建設也需要這樣的“傻子”
撫順市學雷鋒志愿者已有25萬人。從1到25萬,不僅僅是簡單的數字疊加,更是一座城對一種精神的傳承
雷鋒,已是行為坐標。因為對真善美的尊崇從沒改變,雷鋒精神好似燃燒的火炬,點亮凡人善舉,溫暖社會角落
文 |《瞭望》新聞周刊記者 曹智 于力 于也童
你仿佛見過他。
也許是在老舊的綠皮火車上,他給年邁的大娘讓了座;也許是在下雨天,他將雨披給了帶著孩子的大嫂;也許是在工作中,他謊稱肚子疼,把自己的盒飯讓給了沒飯吃的戰友。
你一定認識他。
你讀過他的日記,文字質樸卻觸動人心;你看過他的照片,笑容如陽春三月的輕風,溫暖而柔和;你聽過他的聲音,濃重的地方口音,卻字字鏗鏘,擲地有聲。
你一直懷念他。
很多地方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小學、醫院、派出所;60多年來,近50萬封來信寄往他服役過的部隊;每年的3月5日,是紀念他的日子。
雷鋒,一位普通的解放軍戰士,幾代人的共同記憶。
1960年,他來到遼寧撫順,從此與這座城市結下不解之緣。一個人,影響了一座城市的昨天、今天和明天。
1962年,他因公犧牲,始終活在百姓心中。一個人,讓一種精神賡續了60多年,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心靈世界。
自1963年毛澤東同志題詞“向雷鋒同志學習”,已經過去60年。60年間,人們講述他的故事,誦讀他的日記,做著與他一樣的事,將他的名字變成一座城市的名字,變成一種精神高地。
60年一甲子,這個年輕戰士的名字,一直被懷念,一直被呼喚,一直在閃耀。
觀眾在撫順市雷鋒紀念館參觀(2023年2月10日攝) 姚劍鋒攝/本刊
一個人
1960年4月,雷鋒隨部隊來到撫順。從此,這位個子不高、身著軍裝、面帶微笑的青年,時常出現在撫順的大街小巷。
撫順市望花區雷鋒社區曾叫“風華社區”,是雷鋒生前所在部隊的營房駐地。來到撫順后不久,雷鋒所在團政治處連續收到兩封感謝雷鋒的地方來信。
翻開1960年8月20日的雷鋒日記,可以直觀感受到這位青年捐款背后的一片赤誠:望花區成立了一個人民公社,我把平時節約下來的一百元錢,支援了他們;遼陽市遭受了洪水的災害,我把省吃儉用積存的一百元錢寄給了遼陽災區人民。有些人說我是“傻子”,是不對的,我要做一個有利于人民、有利于國家的人。如果說這是“傻子”,那我是甘心愿意做這樣的“傻子”的。革命需要這樣的“傻子”,建設也需要這樣的“傻子”。我就是長著一個心眼,我一心向著黨,向著社會主義,向著共產主義。
帶著傷病堅持參加抗洪搶險、幫助工地工人推磚、照顧需要幫助的大娘……雷鋒懷揣對黨和國家的熱愛,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。
“雷鋒把平凡的工作與黨和國家的利益緊密結合在一起。他過半的日記中,都表達了自己對黨的忠誠與熱愛?!睋犴槍W雷鋒典型聯合會副秘書長褚士奇說。
撫順市雷鋒紀念館陳列著雷鋒生前在部隊開過的13號汽車。記者留意到,雷鋒蠟像端坐在駕駛位上,手中捧著一本《毛澤東選集》。13號車不遠處有幅照片:雷鋒穿著整齊軍裝坐在案前,身旁的指導員高士祥側身望向他,兩人一起拿著一份中國共產黨入黨志愿書。
1960年11月8日,是雷鋒“永遠不能忘記的日子”。這一天,穿上軍裝剛剛10個月的雷鋒加入了中國共產黨。當天,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:“我是一個共產黨員,人民的勤務員,為了全人類的自由、解放、幸福,哪怕高山、大海、巨川,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,就是入火海進刀山,我甘心情愿,頭斷骨粉,身紅心赤,永遠不變?!?/p>
撫順市雷鋒紀念館館長任廣友說,雷鋒生命中很多重要時刻,都是在撫順度過的。他在這里不僅入黨,還受聘為校外輔導員,擔任過撫順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。
1960年10月,雷鋒受聘為撫順市建設街小學(現雷鋒小學)校外輔導員?;叵肫鸷屠卒h照相的故事,74歲的韓頌東仍印象深刻:她家中擺放著一張泛黃的黑白照,包括韓頌東在內的10多名孩子圍攏在雷鋒身旁,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笑容。
“那是1960年的冬天,下課鈴一響,雷鋒叔叔就來了?!贝蠹叶己芨吲d,簇擁到雷鋒身邊。韓頌東回憶:“雷鋒長著一張娃娃臉,笑盈盈的。一進門,同學們就圍上去,像和自家哥哥一樣嘮嗑,雷鋒還和男同學‘掰腕子’?!?/p>
時隔半個多世紀,人們再看這些照片,仍會被照片中雷鋒和孩子們溫暖質樸的微笑所打動、所感染。雷鋒喜歡把自己的重要瞬間“留”在照片中。照片背后,是一名戰士深深熱愛著祖國和人民的純真情感。
“1961年3月,撫順市選舉參加人代會的代表?!瘪沂科嬲f,“雷鋒所在部隊的戰士們選其當代表時,都拼命把手舉得高高的?!?/p>
“他是那么陽光,那么熱情?!迸c雷鋒同一屆的撫順市代表楊瑞芝回憶說,雷鋒個子不高但充滿活力,總幫別人干活?!笆帐巴肟?、給小賣部售貨員當幫手、主動攙扶年紀大的代表……在他身上,我看到了‘人民代表為人民’?!?/p>
1962年8月10日,雷鋒寫下了人生最后一篇日記:“今后,我要更加熱愛人民和尊敬人民,永遠做群眾的小學生,做人民的勤務員?!边@是雷鋒的承諾。
令人惋惜的是,8月15日,雷鋒在執行運輸任務時不幸犧牲,年僅22歲。不足70萬人的撫順,有10萬余人自發走上街頭為雷鋒送別。
這是一座城市,對一位戰士在精神頻譜上產生的共鳴共振。
一座城
漫步于撫順街道,無論是樓體側面掛著的“向雷鋒同志學習”大字,還是印有雷鋒頭像的花團,這座城里處處可尋雷鋒“痕跡”。
當一個人帶來的感動持續滴灌一個城市60年,他對黨和國家的熱愛,他對百姓的無私奉獻,都會逐漸成為這座城市的鮮明底色。
朝霞如輕紗披在城市的建筑群間,雷鋒小學的學生們胸前戴著鮮紅的紅領巾,大聲朗讀著“紅旗下的演講”;雷鋒派出所的民警們,手臂上戴著紅色臂章,奔走在為人民服務的路上;雷鋒路、雷鋒儲蓄所、雷鋒號公交車……如今,這座城市遍布著“雷”字號,雷鋒精神早已融入城市血脈。
2月的撫順,空氣清冷。72歲的張富起了個大早,拄著雙拐,堅持到雷鋒派出所,將一面繡有“新征程 最美愛心管家”字樣的錦旗送給民警燕力飛和翟煒。
患有高血壓、心臟病、雙側股骨頭壞死等疾病的張富是位空巢老人,家住雷鋒社區,長時間獨居險些將其擊垮,“連洗澡自己都洗不了”。
2016年,雷鋒派出所民警燕力飛得知后,有空就到張富家,幫他解決生活難題,每周還攙扶老人去浴池洗澡?!叭サ枚嗔?,浴池老板都以為我是他兒子呢?!毖嗔︼w笑著說。
“燕警官看見我穿破洞的褲子,臨走時偷著給我留了200元錢。這錢我哪能要啊……”說起燕力飛對自己的幫助,張富忍不住哽咽。
“不管東南西北風,撫順人就是學雷鋒?!崩卒h派出所所長許曉龍說,撫順人把對雷鋒的思念,融入行動自覺。多年來,雷鋒派出所始終以傳承和弘揚雷鋒精神為己任,用雷鋒精神建警鑄魂。
雷鋒精神,成了這座城市的魂。
自1963年撫順市第三次黨代會首次把學雷鋒活動寫進報告開始,此后歷屆黨代會報告都對學雷鋒工作作出部署安排。從成立建設雷鋒城辦公室,到每年印發全市學雷鋒工作要點,撫順對學雷鋒工作建立了一整套科學務實的制度體系,還出臺實施了相應的地方性法規,保障學雷鋒活動行穩致遠。
雷鋒來自百姓,百姓亦可成雷鋒。2006年,撫順啟動了首屆“百姓雷鋒”評選活動,每年在全市評選出10位來自各行各業的“雷鋒”。截至目前,共評選出175個百姓雷鋒個人,55個優秀團隊。
見義勇為、軍魂不變的老兵白濤,縫補鋼板三十載、活計精確到百分百的工匠劉宇志,為生計跑單更為生命搶單的外賣小哥盧旭東,數十載桃李壓枝授業解惑的教師張金勇,心里裝滿群眾總是熱腸丹心的基層輔警丁龍……他們傳承踐行著雷鋒精神,在平凡中創造不平凡。
2019年5月,年僅19歲的蘭郡澤不顧熱浪和爆炸危險,在父親蘭金龍的地面指揮下,果斷起落吊臂,爭分奪秒,一次次舉起鐵臂吊籃,救下被大火困于居民樓中的8戶居民共14口人,被網民贊譽為“吊車俠”。
“榮譽伴隨著壓力,但我要把壓力變成動力,用行動鼓勵更多年輕人多做好事,做個好人?!泵鎸Α鞍傩绽卒h”“遼寧好人”等榮譽,“吊車俠”蘭郡澤說,雷鋒城出來的人,不能給雷鋒丟臉。
一個人帶動一群人,一群人帶動一城人。
如今,撫順市學雷鋒志愿者已有25萬人,先后涌現出學雷鋒小組4萬多個,學雷鋒志愿服務隊約1600支。1000余人榮獲全國、省、市學雷鋒先進個人,以雷鋒命名的站、崗、亭、車、路、班組和團隊遍布城鄉,雷鋒精神在這里花開葉散。
從1到25萬,不僅僅是簡單的數字疊加,更是一座城對一種精神的傳承。
一種精神
“我寫下這兩個字:雷鋒,我是在寫呵,我們階級的,整個新一代的,姓名?!比缭娙速R敬之所言,時光流逝,“雷鋒”已不再是一個人的名字,而成為整個時代精神的代名詞:雷鋒精神系于雷鋒,更是一代代傳承者薪火相傳的精神譜系。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,雷鋒精神具有跨越時空的無限魅力。
1963年3月5日,毛澤東同志“向雷鋒同志學習”的題詞發表,全國各條戰線、各個行業迅速掀起學習雷鋒先進事跡的熱潮。此后,每年的3月5日成為學雷鋒紀念日;雷鋒日記、雷鋒事跡、雷鋒形象,伴隨著幾代中國人的生活和成長。
雷鋒,已是行為坐標。因為對真善美的尊崇從沒改變,雷鋒精神好似燃燒的火炬,點亮凡人善舉,溫暖社會角落。
60多年前,雷鋒乘坐火車出差。他看到列車員十分忙碌,就主動幫忙擦地板、擦玻璃,給旅客倒水,幫助婦女抱孩子,為老年人找座位……人們說:雷鋒出差一千里,好事做了一火車。60多年后,以“雷鋒”命名的K95/96次列車仍飛馳在祖國大地上。
如今,在“雷鋒號”列車上,“雷鋒日記”已寫滿幾十本,密密麻麻記錄了4萬余件好人好事?!拔覀冊跁鴪髾趶堎N了雷鋒標識、車隊二維碼和當班列車長電話。旅客只要有需求,都會第一時間得到回應?!薄袄卒h號”列車長黃瑩瑩說。
沈陽市鐵西區“盲人大院”是民政福利企業原沈陽市互感器廠盲人職工的宿舍,20世紀60年代曾有70余戶盲人住在這里。1962年,國網沈陽供電公司郭家供電營業所抄表員劉繼增發現,住平房的盲人們共用一塊電表,因為看不見,算起電費不免發生口角。于是,劉繼增不怕麻煩挨家挨戶把電費算清楚,“一戶不落,一分不差”。
這一幫,就從1962年幫到了今天。60多年來,郭家供電營業所一直守護著這里,“電親戚”們不僅定期上門維護線路、維修電器、打掃衛生,盲人們外出辦事他們陪同,缺啥買啥他們代購,生病受傷他們照料……60多年的奉獻,為盲人們點亮了一盞盞“心燈”。
雷鋒,已是精神坐標。因為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從未停止,雷鋒精神好似蒲公英的種子,扎根于神州大地,播撒在百姓心田。
“雷鋒!”“到!”
“雷鋒!”“到!”
“雷鋒!”“到!”
在撫順雷鋒學院,三聲點名“雷鋒”,三聲答“到”,是參訓學員們的莊嚴宣告——向雷鋒同志學習,做新時代雷鋒!作為全國黨性教育基地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基地,雷鋒學院目前已累計培訓全國各行業領域學員12.5萬人次。
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田鵬穎說,雷鋒精神是永恒的,指引人們把崇高的理想融入日常工作生活,激勵人們把智慧和力量奉獻給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,從而實現自己的價值追求。
截至2022年末,我國注冊志愿者已逾2.3億人,志愿隊伍總數達135萬個,志愿項目總數1010萬個,記錄志愿服務時間超過52億小時。
雷鋒,已是時代坐標。因為對時代內涵的豐富從無止境,雷鋒精神好似一座豐碑,激勵人們投身社會主義建設,感召傳承者接續奮斗。
60年來,雷鋒生前所在部隊——北部戰區陸軍第79集團軍某旅“雷鋒班”陸續收到了近50萬封來信。這些紙頁泛黃的信函厚度不同,形式各異,滿載著人們對雷鋒精神的呼喚。其中既有需要翻譯的盲文信,也有漂洋過海的國際信函;有的是用16開紙寫滿了100多頁、分裝在6個信封里的長信,也有信函寥寥數語,上面寫著“聽了解放軍叔叔的報告,我決心做雷鋒叔叔那樣的人”。
60年來,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用行動續寫“雷鋒日記”,踐行“向雷鋒同志學習”的誓言。
實踐證明,無論時代如何變遷,雷鋒精神永不過時。在精神文明建設的持續推進中,雷鋒精神與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合,成為構筑中國精神、提升文化自信、強健民族氣魄的豐厚滋養,在新時代綻放出成風化人的璀璨光芒。
撫順雷鋒學院特聘研究員周道海,曾是雷鋒旅的一員。他說,中國人民譜寫了一部學習雷鋒精神的壯闊歷史。時代需要雷鋒,人民呼喚雷鋒。雷鋒精神一直是鼓舞我們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!
60年,雷鋒精神從未遠去?!?/p>
責編:
審核:解西偉
責編:解西偉